4月29日下午,博雅论坛第六期在思政部五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香港新本土主义思潮及其应对策略”。论坛由思政部直属党支部书记邹大勇主持,罗敏博士做中心发言,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参与互动。
罗敏的发言由“研究的缘起、香港新本土主义思潮的内涵和实质、该思潮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我们对此思潮的应对策略”四个部分构成。罗敏从自己在香港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以及香港2月8日晚的街头冲突事件生动切入,明确指出“新本土主义”现象本质上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研究和文化论述,其真实目的在于诱发香港本土意识,构造香港本土论述,最终实现所谓“香港完全自治”的政治目的。因此,我们不能对其掉以轻心。随后,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罗敏总结了该思潮的五步发展历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将是:与台湾等地的“拒中抗共”力量合流,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更深层次危机。 最后,罗敏设想了一整套应对策略:采取有力举措构筑两地民众崭新的国民意识;澄清基本政治语汇的歧义,消除两地理解障碍,达成政治共识;进一步推进国民教育开展,明确国民教育的公民教育属性,推进香港从“子民教育”到“公民教育”的转变;借鉴大量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经验和智慧,为处理央港关系以及引导香港社会思潮的走向提供启迪;以香港和内地的共同社会发展目标为契合点,通过“中国梦”引导,形成两地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该专题因其信息丰富、与现实结合紧密、且在思政课各课程都有对应章节,因而激发了大家热烈的探讨热情。邹大勇、杨普罗、方德静、刘根华等老师就此专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1)如何应对香港新本土主义思潮,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2)有必要对香港同胞进行公民教育,但要注重策略和路径。(3)对此思潮的剖析,可以将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不同情势对比研究,将会有可喜收获。
总之,香港新本土主义思潮脱离不了全球经济倒退以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衰落的宏观背景,无论是政治认同还是身份认同都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撰稿人:罗敏;审核人:邹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