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红色故事集
双枪女红军
李小侠,女,贵州遵义人,出生于1916年3月,逝世于1997年10月,1935年参加红军,1980年至1983年一直住在鱼泉金桥村,1984年离开鱼泉到遵义市政协工作,任遵义市政协常委。
1935年1月,红军进入黔北名城遵义。由于红军秋毫无犯,因此入城时,遵义百姓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欢迎红军,这让一路披星戴月的红军战士无比感动。
在迎接的人群中,有一个身躯瘦小的女孩,名叫李小侠。她是遵义三中的员工,年纪虽小,却也是“红军之友社”中一员活跃的干将了。这“红军之友社”本来叫“反日反帝同盟”,是一帮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自发组成,因为红军来黔,所以顺理成章地改了名。
李小侠崇拜的眼神看着络绎不绝的红军战士,忽然,她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了:竟然有女红军!她好生羡慕,便一路尾随着女红军们,在女红军的驻地(红军总政治部)门口徘徊不去。
一名和蔼可亲的女红军给她端来一张板凳,和她攀谈起来。
李小侠说,她今年十七岁,家住城门口,念过中学,平时就爱看个进步书籍,非常希望能加入红军。 女红军李伯钊(杨尚昆夫人)笑着说:当女兵可苦得很呢,只怕你坚持不下来。
李小侠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怕苦!红军在遵义建立政权,李小侠也被推为妇女委员,在大会上激情演讲,令人瞩目。不过由于国民党军自四面八方扑来,红军决定转移。临行前,李伯钊问李小侠:你还想参加红军,跟红军走吗?李小侠没有一秒钟的犹豫,脱口而出道:愿意!
李小侠去动员“红军之友社”的同侪们一起上路,谁知她说得口干舌燥,这些人一言不发。李小侠火冒三丈,怒斥道:你们既然不愿意走,怎么还来登记,白吃这么多天的饭?终于有人吞吞吐吐地说:我以为红军不走了……真要离家出走,爸妈怎么办?
李小侠眼中流下扑簌簌两行清泪,一赌气说:你们不走,我一个人也要跟红军走!红军要离开遵义时,领导要李小侠召开动员会,摸摸底。她把社员们全部召集拢,说明了情况,没有一人吭声。她又高喊:“愿跟着红军走的人举起手来!”竟无一人举手。
李小侠急死了。又一个个的问,都说不能走。她发脾气了,大声说:“这是革命,不是请客!你们既不愿走,为什么要来登记,要来白吃这么多天的饭?”大家仍不吭声。经再三询问,有个别的才说:“我以为红军永远驻在这儿,不走了,我才来参加的。如要我跟着走的话,爹妈会急死的。我不敢走。”她又气又急地说:“你们不走,就是剩我一个,我也要跟着走。”接着李小侠又说:“不愿走的,都出去!”结果,大家真的走出了屋,把她急得坐到一条凳子上,伏在桌子上大哭起来。
邓颖超大姐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跑来问她为啥哭,李小侠边哭边诉说了原委。邓又问她个人走不走?她回答:“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跟你们去的。”邓说:“小侠妹,你是遵义出色的女代表,我们欢迎你。那些投机分子,机会主义者,最好不要,要了对革命反而不利。你快回去与你父母告别,回转总政治部来,说不定我们今夜马上走。越快越好。”这样,李小侠参加了红军,离开了遵义。
二进遵义时,李小侠才知道自己参加红军后,父母被抓,惨死于敌手。 她向总政治部首长们哭诉,李伯钊大姐劝慰说:“血债要用血来还,你要牢牢记下这笔血债!”她又连走了好几个女同学家,每家都是关门套锁,空无一人。
后来,李小侠按组织意见,留下来参加黔北游击队,作队长王有发的助手。在严酷的斗争中,王有发壮烈牺牲了,李小侠和何恩余、谢树中、任移等隐蔽了下来。但是,住了不几天,不好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到处都贴有通缉令,悬重赏捉拿李小侠——使得这个急性子人忐忑不安起来。最后不得已,她在湄潭县鱼泉与小学董事长詹朝仪结了婚,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为党工作。直到1949年湄潭解放,县委张军直同志来信要她去湄潭县妇联担任工作,可因那时土匪猖獗,副县长何恩余对李小侠说,剿匪是当务之急,要她担负剿匪联络任务。
万人大会成立县政权时,她被选举为妇女委员,是遵义女人中的唯一代表,因此,邓小平主编的《红星》报记载了她,陈云同志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也写到她,邓颖超、李伯钊等老革命在解放后还记得她,1985年,杨尚昆、李伯钊夫妇来遵义时,还专门接见了她。
她给党做了一些工作,党没有忘记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为她落实了政策,把她安排到遵义市政协当常委,驻会,安度晚年。
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她当时参加迎接红军在遵义进城的故事,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中央首长的接见,1934年3月4日,母亲参加了遵绥湄游击队,毛主席对母亲说要调整她到黔北游击队,她说“不去”,毛主席对她说,“这是组织的需要,你得服从,因为你是当地人,影响很大,非你去不可”母亲先后随红军四渡赤水,参加了土城战斗。红军在遵义的故事也在金桥、鱼泉、湄潭传播开来,同时也洒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
用画笔见证长征
黄镇(1909~1989),清宣统元年(1909 年)出生于桐城县东乡黄山村(今属枞阳县)一个农民家庭。民国14 年(1925 年),他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攻读。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带头参加进步-。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因支持进步员工而被解职。民国20 年12 月,他参加著名的宁都-,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团政治部宣传干事,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宣传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致力于政治工作。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鼓舞士气的写生画。后汇集出版的《长征画集》成为长征中仅存的形象史料和珍贵的艺术品。他还创作了歌颂长征胜利的《一只破草鞋》等话剧和歌剧,在红军中演出流传。
黄镇一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长征途中,还是在身处异域的外交战线上,他总时时心怀故士,眷恋不忘。他常说:“不热爱家乡,不热爱家乡人。就谈不上爱国。”解放后,他曾先后5 次回安徽,其中4 次回归故里。1949 年9 月,他征衣未解,就急匆匆地取道南京回到横埠乡黄山村,看望阔别多年的家乡父老亲朋,向乡亲们传递革命胜利的喜讯,宣传党的政策;并在他的提议和支持下建了一所黄山初级中学。1958 年他在驻印度尼西亚大使任上,利用回国述职的时间,于6 月份重返故乡。1980 年底,他任文化部长期间,来到安庆考察文化工作,又一次回到黄山村。他不顾风寒和劳累,接连两天,先后走访了5 个村庄、3 所学校、1 个林场和马鞍山水库。每到一处总是问寒问暖。1988 年11 月,他以中顾委常委的身份到安徽14 个地、市视察。利用这个机会,第四次回到故乡枞阳。
黄镇于1989 年12 月10 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0 岁。逝世以后,党中央评价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