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红色故事集
一个陶罐 两枚铜币
从赤水河畔的土城渡口出发,拾级而上,沿着土城古镇老街,便可抵达四渡赤水纪念馆。现在我就正处于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内,在我的身旁是一个用竹条编扎的破旧土陶罐,和两枚斑驳的铜币,这组文物被誉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于2003年正式存入馆内。
在1935年2月19日,红军途经遵义习水县二郎坝,这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村子里赵老汉家有三个儿子,两个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只剩下了16岁的小儿子赵奇志。还未出正月,赵奇志家准备过年吃的食物就被土匪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陶罐。快天黑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狗叫声,赵老汉以为搜刮东西、抓壮丁的又来了,赶紧让小儿子躲起来。没想到来的却是几个衣衫褴褛,却精神抖擞的士兵,他们说自己不是坏人,只是想借锅烧一下水。赵老汉把屋里的吊锅拿出来,又把躲在树林中的儿子叫了回来,帮士兵烧火。晚上,赵老汉请士兵们到屋里休息,士兵们说部队有纪律,婉拒了赵老汉的好意,都睡在屋外。第二天,为了表示感谢,士兵帮赵老汉家挑水,不慎将他家的空陶罐给打碎了。赵老汉见状忙说没关系,是空罐子。“打烂百姓的东西就要赔,这是咱们红军的规矩。”士兵说什么也不答应,当即掏出仅有的两枚铜板,赔给了赵老汉。赵老汉这才知道这是红军。
赵老汉见多了蛮横的国民党军队,却从未见过这样一支和和气气、纪律严明的部队,内心十分感动。红军走后,赵老汉父子俩用竹条把破陶罐编扎起来,无论生活再怎么困难,父子俩也没有把这两枚铜板给用出去。直到2003年赵齐志才将这珍藏了68年的文物捐到纪念馆。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红军对纪律的严格遵守,对初心的牢记不忘,也是红军四渡赤水战役取得光辉胜利的重要原因,更是我们今天要不断传承下去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生命根基。两枚铜板,穿越云烟,68年时光转瞬即逝,铭刻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女红军贺子珍的故事
在贵州省习水县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有一组数字让中国女性与红色革命紧紧相连——纪念馆内的英名墙上,镌刻着4113名女红军的姓名,档案室中珍藏着731名女红军的生平资料,展厅陈设着256名女红军的照片。
容颜定格在芳华青春,历史沿着岁月长河奔流不息。凝视着老照片里那一副副面孔,记者的视线渐渐被泪水模糊——她们中有的人来不及老去就已牺牲,但她们的故事却久久流传……
她们是谁?
她们是不惧生死的巾帼英雄。1935年4月,毛泽东之妻贺子珍随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贵州盘县五里排,意外突然发生:几架敌机盘旋而至,大家纷纷就地避险。原本躲在土坎下的贺子珍,见担架上的伤员尚未隐蔽,便不顾个人安危,一跃而出前去帮助伤员。突然,一枚炸弹轰然落地,贺子珍下意识地用身体护住伤员,自己却倒在血泊之中。抢救中,军医发现贺子珍浑身上下共有17处伤口。当时红军缺少麻醉药品,手术过程中,贺子珍疼得几度昏厥。最终,军医从贺子珍的肌肉浅层取出10余块弹片,剩下的弹片则深深嵌在她的身体里,伴她走完余生。
漫漫长征途中,这样的女红军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注视着英名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心生感慨,“你们为理想血战沙场,为信仰绽放芳华。如今这盛世太平,如你们所盼所愿。”
独腿将军钟赤兵
娄山关战斗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娄山关地势险峻,群峰如剑,在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红军的英勇顽强从钟赤兵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在娄山关纪念馆里,听讲解员讲述了团政委钟赤兵的故事。他在战斗中腿部负伤,但他坚决不下火线,带伤指挥战斗,直到战斗结束。事后,医生发现他被子弹击中的腿部骨头都被扭碎了。当时红军医院没有医疗条件,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就靠砍柴刀和锯子完成了三个多小时的截肢手术,但术后不久伤口感染了,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过后,伤口再度感染,第三次手术医生从大腿根部做了截肢手术。手术后,他坚决不同意留下来养伤,硬是咬着牙坚持拄着双拐用一条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拥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在长征路上,像这样铁骨铮铮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心中有信仰,脚下就会有力量。这就是一个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他们为理想而来,为信仰而战。以这种信仰武装起来的军队,就拥有无法战胜的力量。